带动2000多农户增收年产值超3000万元 宜城一只鸡“孵”出一条共富链

“高康烧鸡来啰!”10月8日18时30分,襄阳市青年旅行社旅行团落座宜城市小河镇高康村高康居餐馆后,老板娘杨梅端着热气腾腾的招牌菜上了桌。红亮的鸡肉裹着醇厚的汤汁,香气瞬间弥漫包厢,游客们纷纷举筷,赞不绝口。

当晚,高康居9个包厢全部满座,高康烧鸡公成为每桌的“标配”。“算上中午的客人,今天准备的16只散养土鸡全卖光了!”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时,杨梅难掩笑意:“连续8天爆满,生意好得很。”高康村党支部书记邹宗林一直穿梭在美食街区的32家餐馆间,也是难掩兴奋:“又是一个忙碌和开心的假期!”

高康村的“吃鸡热”并非偶然。1997年,村民贺宗兵夫妇在家附近的原206省道(随南公路)旁开起村里第一家烧鸡公餐馆,取名“第一家农家乐”,“公鸡看蹬爪,母鸡看毛色,必须挑选散养两年以上的土鸡。一锅一整只鸡,鸡血都不能少一点,水一次性加够,再用煤炉炖煮两小时以上,所有配菜尽可能用自种的时令菜蔬。”夫妇俩凭借散养土鸡的鲜美和诚信经营积累了口碑,到2000年时,餐馆已小有名气。

28年间,“第一家农家乐”的经营场所从三间砖瓦房升级为三层楼房。更可贵的是,贺宗兵夫妇毫无保留地将烹饪诀窍、食材选择方法传授给乡亲们。“我们经常和高康人家、老地方、乡里香等餐饮店聚在一起交流,大家都做得越来越好。”贺宗兵乐呵呵地说。

2018年,随着主打“高康鸡”的农家乐增至20多家,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邹宗林意识到,必须走标准化管理的路子,才能让“高康鸡”品牌长久发展。同年,高康村成立餐饮协会,推动服装、餐具、食材、价格、营销“五统一”。协会明确规定:所有餐馆必须使用散养两年以上的土鸡,蔬菜优先选用本地绿色食材。

在高康村4组,70岁的杨泽芝和丈夫养了10多年土鸡,每年年初200多只土鸡就被餐馆预订一空,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收2万多元,“这些钱够我们零花,不给子女添负担!”为保证肉质,老两口专门种了两亩玉米地和大片青菜地,为土鸡提供饲料,“我们养的公鸡,毛色鲜鲜亮亮、蹬爪粗粗壮壮。”她自豪地介绍道。

如今,“高康鸡”已成为宜城美食的一张新名片,产业链辐射高康村及周边乡镇。2000多户农户参与土鸡养殖,每年为村内餐馆提供10万多只土鸡,形成一条共富产业链。

“以‘高康鸡’为核心打造美食品牌,全村已带动32家餐馆实现品牌化经营,辐射周边农户通过养鸡、种菜、务工等方式增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小河镇党委书记巴新宇介绍,下一步将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推动菜品创新,并借助毗邻高铁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小河镇、爱上高康村,让“高康美食”成为乡村和美共富的重要支撑。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李春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