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名片
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
泉水堰位于南漳县东大门,305省道穿境而过,与襄城区尤河村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村庄依托十里风荷沐春风温泉民宿、共享花园及“八泉水乡”田园综合体,打造集民宿、采摘、垂钓、游乐为一体的休闲胜地,吸引襄阳、荆门等地游客,带动百余名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
同时,村里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种植面积300余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超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实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此外,泉水堰村深入挖掘“丁兰刻木思亲”孝廉文化,积极引导村民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着力建设孝文化示范村,不断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文化动力。
见闻
温泉民宿、共享菜园、田园综合体……
这座小村靠“泉水”玩出乡村振兴“新花样”
秋日的九集镇泉水堰村,是一幅被金色稻田、白色草莓棚、整齐养殖基地与雅致居民小洋房点缀的斑斓画卷。
9月28日,记者穿行于村中柏油路,两旁桂花树送来阵阵清香,家家门前的小菜园绿意盎然,几位村民坐在自家庭院里闲话家常,笑容里满是安宁与满足。
“我们特地从北京回来探亲,趁天气好,带家人出来走走。”在泉水堰村的十里风荷沐春风温泉民宿,李女士一家六口正坐在庭院里边品茶边陪孩子玩耍。
泉水堰村地处襄城交界,水源丰沛,堰塘如镜。依托天然泉水资源,绿城襄阳房地产公司打造了总投资20亿元、占地430亩的“十里风荷”项目,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眼名片。
“在天然温泉放松身心,沿泉水湖区漫步赏景,再尝一顿泉水湖的生态鱼,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团队活动,我们这都是首选。”
民宿负责人彭陈成介绍,自开业以来,民宿吸引了襄阳以及河南等多地游客,七、八月几乎天天满房,“十一”黄金周预订率已超八成。
离开民宿,记者随游客脚步来到“八泉水乡”田园综合体。垂钓区岸边坐满了专注的钓友,停车场内车辆络绎不绝。老板忙前忙后,热情推介村里的特色美食与游乐项目,现场人气十足,热闹非凡。
除了民宿与温泉,泉水堰村还有一处备受青睐的体验地——襄南共享菜园。
菜园里,有人弯腰采摘辣椒、茄子,有人挥锄松土,孩童在绿草地上奔跑嬉戏,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劳作图景。
“我们通过租赁方式活化闲置土地,让城市居民也能体验耕种乐趣。”襄南共享菜园创始人尤文磊说,在村里支持下,他将村口40余亩闲置土地整合成55块小菜园,推出自种、半托管、全托管三种模式,并创新打造“菜园+”复合业态,融入露营、钓虾、土灶烹饪等场景。
此外,团队还推出“白+黑”运营策略:白天组织采摘、农事体验,夜晚开展音乐节、民俗展演、星空烧烤等活动,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持续引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立体化经营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夜间经济更让人均消费翻倍。”尤文磊表示,“七、八月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2000人,开业以来总收入已达百万元。”
“让普通乡村成为城乡互动、景村共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九集镇党委书记吴义翔表示,九集镇立足本地资源,以“水”为脉、以“农”为基、以“文”为魂,让更多乡村走出一条资源活化、业态多元、村民增收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对话
泉水堰村村支部委员陈浩
“土”资源变成“金”饭碗
驱车驶入泉水堰村,305省道沿线宽阔整洁,田园景观道蜿蜒,功能分区井然有序。这个昔日产业单一、青年外流的村子,通过科学规划和农文旅融合,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村里真是‘家底薄’,没什么像样的特色产业,村民大多守着几亩薄田种粮维持生计,收入有限,年轻一辈都想往外走,村子缺乏活力。”回顾往昔,泉水堰村党委委员陈浩不禁感慨。而如今,这一切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陈浩介绍,村里首先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入手,坚决摒弃过去零敲碎打的做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充分利用好毗邻305省道的交通区位优势,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村里据此打造了一条贯穿全村的旅游经济发展轴,并科学布局建设“一主三次”四个旅游服务中心,同时修建环村景观道,将规划中的生态农业、休闲体验、文化展示等五大功能区紧密串联起来,旨在推动产业全域联动、协同发展,形成合力。
科学的规划引领产业布局遍地开花,成为强村富民的有力支撑。陈浩如数家珍地谈起村里的产业项目:2022年,投资建设的八泉水乡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种植时令蔬菜400余亩,引进精品水果200余亩,不仅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了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参与项目的村民人均年增收显著。2025年5月开始运营的襄南共享菜园,占地40亩,巧妙融合农耕体验与休闲露营,近期正积极筹备“十一”假期音乐节,预计可满足2000人次的游玩需求,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此外,十里风荷温泉民宿等项目的落地,进一步丰富了乡村业态,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让村民获得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产业的兴旺,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来、留下来创业就业,给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陈浩欣慰地说。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泉水堰村高度重视村庄环境的改善。“没有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环境,吸引不来游客,更留不住乡愁。”陈浩介绍,村里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污水治理、庭院美化等工作持续推进,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幅提升。
同时,泉水堰村深挖本土文化底蕴,尤其注重弘扬“丁兰刻木”这一蕴含孝道精神的传统故事,精心打造了孝文化重温区,设立了30块孝文化宣传牌,建成了长达500米的孝文化长廊和丁兰文化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滋养了淳朴和谐的乡风文明,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谈及未来,陈浩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紧密结合泉水堰村整体的村落发展结构和现有村民点分布,进行更合理、更精细的项目布局,带动村庄产业整体升级、可持续发展。”他透露,村庄已规划了包括生态农业区、稻穗飘香景观带、特色乡土民宿集群、金银花农业园等在内的18个具体项目,过这些实打实的项目,让村子的产业根基立得更牢、让人气聚得更旺、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朱贤,彭月娇 | 通讯员:蔡铁琦,张鹏亮,
郑梦欢,邓玉厅 ,张瑞
编辑:朱贤 | 校对:彭月娇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