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在紧急时刻释放气体的气囊,而安全气囊里面的发生器属于乘用汽车的重要安全件,由张银银主持开发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小型化气体发生器,已应用到合资汽车品牌中。2010年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他,带着科研的韧劲,开启了不同人生道路,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的角色转换。
在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从科研人员转型到市场营销的张银银,今年,又给公司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同事姜磊说,在转型期间签定了三份战略合作协议,为2019年产品转化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2019年新材料领域,尤其是电子、汽车、OLED都会产生非常好的战略合作基础,这样会带来上亿的订单。
2010年,刚毕业的张银银,放弃了外地一些优秀企业的招揽,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银银说:“200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当时的火炬点火器就是我们这个军工企业航天42所做的,当时我作为一个襄阳人很自豪,心里想的是毕业以后,争取能够进入我们当地的航天企业。”
进入研究中心,张银银很快就主持了第一次的产品开发,小型气体发生器。可刚开始,他就遇到了难题。
张银银介绍,要保证发生器能够承受60兆帕的内压,60兆帕就相当于大海6千米深度的压强,这对发生器的结构设计有很大的挑战。
这么高的压强存放在60毫米340克这么小的产品中,这是一个挑战。张银银给自己限定了研发时间,经常去加工车间请他们尽快做出样品做试验,每天忙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终于,小型发生器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成功地攻破了。而在全国各地做试验的他,开阔了眼界,也了解了好的产品还需要适宜市场的需求。2015年,张银银从科研岗转入研发管理,负责对接和协调产业化项目实现转化,2017年,再次由研发管理岗转入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市场营销的工作。
刚开始做市场工作的他并不是很适应,也曾经迷茫困惑过。可每当回想起科研时的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知道,放弃就一定没有出路。张银银凭借着那股韧劲,寻找突破点,最终和客户达成了合作协议。现在,又在新岗位上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新团队。
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彬介绍,他带领团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新的路线,在新能源的导热胶、终止胶带等市场,逐步开发了国内知名的比亚迪、力神、宁德时代、骆驼等企业,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年以来销售业绩大幅度提升,达到了30%以上,使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升。
张银银告诉记者,科研时养成的习惯已经在心里打了烙印,未来,他还将带着“烙印”让他们的航天民品在市场上开拓一片天地。
全媒体记者:陆白杨
编辑:苏琦琦 / 校对:王晓
责编:曾雄飞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